“闭门羹”对许多人来说
都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
可在诗人眼中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趁兴而来,不一定要尽兴而归
人生的风景与安逸
未必就在一室之内
门外的世界更加广阔
而比门外世界更加广阔的
是人的胸襟
一起来看下几位被关门外却豁达的诗人吧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解析】
这是一首惹人喜爱传唱千古的小诗。春天时节,诗人踏着春色前去访友,谁知久扣柴扉却无人回应。可是作者却一点都不失落,因为从墙上斜逸出来的一枝红杏,已经给了他极大的满足。
在诗中,诗人表现了一种妙趣横生的“小人得意”——明明是主人不在家,他却想象成是主人害怕他穿的木屐踩坏了院子里的青苔而故意不开门,可是出墙来的一枝红杏却将主人出卖,让诗人“偷得”数片春色归去。能想象出诗人离开时开怀畅笑的表情。
后人对这首诗也有了另外的解读:和春色一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都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或许,这便是“希望”的力量。
临江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解析】
这也是一首流传百代的“闭门羹”佳作。
这次被“拒之门外”的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而让他碰一鼻子灰的却是小小的书童。
夜深人静之际,醉酒熏熏的苏轼回到家中,敲了半天的门,回应他的却是书童那如雷鸣般的鼾声。无奈之下,他只好拄着拐着听着江畔传来的水流,忽然心有所悟,那些被烈酒都无法浇平的块垒,一下子烟消云散。人生如寄,何须蝇营狗苟?余生里,不妨一叶扁舟放归江海,风平浪静也好,惊涛骇浪也罢,都是归宿。
历史中的苏轼,是才华横溢的才子,是热爱美食的饕餮者,是一往情深的痴情人。然而他的命运却是多舛的,一生40多年官宦生涯,有33年都是处于流放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的人生总结,亦是自嘲。但是他却总是笑对逆境,再大的风雨,他也是竹杖芒鞋踏了去,“谁怕”?
这一首《临江仙》,写于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此时的他,心中虽然依然有抑郁之气,但已经放下了许多,甚至在闲暇之余开荒东坡,享受田园之乐,“东坡居士”的名号由此而来。而在词中,能感受到诗人心中最后的一丝怨气也消散开了。比起大自然的风浪,个人际遇中的一点风波何足道哉,不妨给自己寻觅一条小船,渡过所有的顺逆流,抵达安宁的彼岸,忘却尘世的纷扰与牵绊。
访客
【清】 袁枚
夜访山中客,濛濛月色凝。
敲门人未觉,仙鹤一声应。
【解析】
这一首《访客》与《游园不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袁枚趁着月色前往山中访问旧友,敲门数声,门内的旧友都没有听见,唯有园中的仙鹤被惊起,回应他于一声长鸣。
这一幕,充满了文人意向中的诗情画意。“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是江湖人的执着,对于诗人而言,所有的行为,如同在河流中放置一叶纸船,流向何方,被何人收留,又是否能得到回应,都是不重要的。真正需要在意的是,当下的月色很美,河水很温柔,风吹过发丝,分明是那么的惬意。
袁枚一生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这一首《访客》,堪称是这一学说的代表作。整首诗歌,都洋溢着一种悠然自在的氛围。或许在诗人看来,跋涉而来的拜访,并非是要求登堂入室,与主人把盏言欢,而是一种愉快心情的延续。这种愉快,可以由濛濛月色赋予,也可以被一声鹤鸣唤起。当所有的情绪已经饱满,见不见到人已并不重要。或许当他踏着月色归去时,会忍不住引吭高歌一曲,一抒胸臆了。
经典诗词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不仅在于用词之妙给股票加杠杆,意境之美,更在于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感受到思想的片羽吉光。而在这穿越时空的灵魂相通之际,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便是最大的收获。